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思维方式?有人说是逆向思维,有人说是空间思维。总之,在这个问题下,有很多的人都给出了自己精彩的回答。而在我这里,也有如下三个让我相见恨晚。
结构化思维
批判性思维
塞利格曼效应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面对问题时,通过某种结构,把它分解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
它的实质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致的一种思路是,把最顶端你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解决问题的不同方面,再将这些方面进行二次分解,形成若干个组成这些方面的原因。当然,如果问题不够细致,你也可以再分解成若干部分。
一个完整的结构化思维过程应该是一个论-证-类-比的过程。
我们先来说论,论的意思就是结论,它是结构化思维思考的起点。结论,事实和理由,是在一段无序的信息中,容易混淆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讲,假如你是X司的CEO,有一天,你的下属来和你汇报工作:X总,目前我司的总用户量和流量逐季上升,但几个商业版块的收益却在下降,因为知识付费盗版市场太猖獗,所以,用户纷纷都去买盗版的课程和电子书,让我们很吃不消。
这里肉眼可见的理由是在因为后面,而在此之前的话,显然是结论。结论和理由是主观的东西,可能会错,但事实却是一定正确的。
在要开始一段结构化思维之前,我们先要学会的是,甄别信息中哪些是结论。把结论作为最顶层的观点或者说中心思想,一步步向下一级推演。
证的目的是为了判定结论的真实性与否,一般来说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是否有客观事实来支撑主观得出的结论和理由;二是,事实,理由和结论三者之间,能否有完整的论证关系。
比如上文说的那个例子,结论是:商业版块的收益在下降,理由是:知识付费盗版市场猖獗,这二者之间下属并没有告诉你可支撑起的逻辑关系。
比方说另一个知识付费平台,同样是面临着盗版市场猖獗的问题,假使它的商业收益是在稳步上升的,那么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错误的信息。
结构化思维要求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能推演出下一个层次的理由,直到最后得出的是事实为止。
而类的存在,则是为了方便我们的整理和记忆。
举个例子,你是某明星的铁粉,你准备跟你的朋友介绍这位明星的影视作品。第一种方式是直接报菜名:我们家爱豆拍过吧啦吧啦...第二种方式是分类阐述,我们家爱豆拍过很多电影和电视剧的,比如说喜剧有XX和XX,院线电影有XX和最近上映的XX,哦对,他也拍了几部都市片,比如XX。
相信我,你用第二种方式去记一记,效果肯定比第一种好很多,这就是典型的要素分类法。
麦肯锡提出的MECE的五种分类法包括:二分法,过程法,要素法,公式法和矩阵法,就是对不同信息进行分类,以便思考的一种方法。
最后是比,比的目的是为了清晰的表达自己思考后得出的信息,它常用方法是:归纳和演绎。归纳的重点在于,找出信息背后的共性。具体可以分为属性的共性和结果的共性。
比如你要去面试一个新媒体运营岗位,你要让HR相信你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和他介绍你做过多少份工作,这些工作的内容是什么,而是告诉他你所做的这些工作,和新媒体运营岗位的要求,存在什么共性,给对方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
演绎法则是一种倒退的过程——你可以罗列新媒体运营最高岗位的一些要求,然后再分析这些要求产生的原因,需要哪些素质,最后再去举例自己做过什么事符合这些要求,得出结论:我满足你们的条件,选我,我最甜。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适用于多种情境和场合下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真正掌握,并且熟练运用到实践中,毫无疑问,可以让你多出一双理性看待世界的眼睛。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让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既不照单全收,也不凭自己的感觉去主观臆测,而是根据已有的信息,找到客观的事实依据,经过独立思考去做判断。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我们看到那些较能煽动情绪的信息的时候,很容易被感性控制,而批判性思维则是要我们学会理性,这里且介绍批判性思维最基础的一个知识点,就是:分清事实和观点。
苦瓜是苦的,这是事实,苦瓜比西瓜好吃,这是观点,我爱吃苦瓜,这是事实..也是观点。
简单的说,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观点是个人主观的看法,事实和观点,有时又能同时存在。
那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观点呢?
因为这是讨论和思考问题的前提,如果你连事实观点都木有分清,很可能出现的状况是,A把这个当事实讨论,B把这个当观点讨论,你俩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
事实和观点最大的特征是,事实存在真假,观点不存在真假,只有赞同和反对之说。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具备可被证明性。
举个例子,我今天下午和朋友见面,他问我中午吃了什么,我说,我吃了苦瓜,苦瓜是苦的。这句话在这种语境下,不是事实,是观点。原因在于,我的感受,我的朋友无法分辨,我认为是苦的,不具备可证明性。
那这句话怎样是事实呢?
要满足的前提是,讨论时,明确对「苦」对定义,什么程度算「苦」?大家是否认同?大部分人都认同这个标准,它具备可证明性,则是事实。
就像一盘辣椒炒肉,湖南人说这一点也不辣,XX人说辣的要死,真伪不具备可证明性,永远都是观点之争。
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也可能无心之失),总喜欢将观点包装成事实,或是在一堆事实里夹杂着某些观点,给人造成误区。
比如,你的室友看不惯你,你最近又沉迷游戏,他找了个机会要好好损你,「你最近每天晚上玩手游都玩到一两点呦,这样长期熬夜下去,人会变得越来越猥琐,也难怪你的女神不喜欢你。」
这段话很明显..玩手游是事实,会不会变得猥琐后面,显然是观点。
你听了是不是很生气?如果他再长着一副欠揍的脸,你肯定恨不得揍他打一顿。但是如果换个场景,你这次考试拿了奖学金,你的室友告诉你,「XX最近学习真是努力呢,每天都奋斗到两三点,如果把这股劲用在撩妹上,你的女神肯定会答应你。」你是不是就很开心了?
然而这两套话术的逻辑都是一样的,说完事实以后,再讲观点,看似有道理,实际没有。
只是好听的话,我们更喜欢听,难听的话,我们比较反感罢了。而如果你没有批判性思维,很可能就分不清这些信息背后,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被赞扬所迷惑,被挑拨所激怒。
这还是浅层的,像某些公众号那些疯转的谣言,什么这个和那个不能一块吃,分析的头头是道的,那么多人信,最主要的还是,很多人分不清哪句是事实,哪句是观点,在一堆包装成事实的观点或者夹杂在事实中的观点面前,弄晕了。
批判性思维教我们的是,形成分辨事实和观点的能力,这不仅仅可以让我们不被轻易带节奏,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到不同领域里,发现更多思维的灵感。
|塞利格曼效应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狗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狗被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设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但不会伤害它们的身体。这些狗会在挣扎一段时间仍然逃脱不出笼子后选择放弃。随后,再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一端有电击而一端没有,隔板并不高,但是尝试过电击的狗并没有选择尝试逃脱到安全的另一边。与之对应的是对照组的狗,那些没有经过第一道实验程序的狗,很轻松地就跳到了笼子的另一端。
接着塞利格曼又做了一次实验,对狗先进行「逃脱电击训练」,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逃避电击的笼子里,再进行如上实验。
实验发现,那些有过成功逃脱经验的狗更不容易陷入绝望中。而那些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躲避电击组的狗,大多都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现象」。
它们主要表现在动机缺陷,情绪缺陷和认知缺陷。
动机缺陷:狗已经学会跳起来躲避电击,但它们丧失了继续努力躲避电击的动机。
情绪缺陷:狗显得无精打采、惊恐和痛苦。
认知缺陷:即使把狗们放到一个很容易回避电击的情境里,它们也不会再尝试躲避。
后来也有学者采用许多其他动物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均得到了与之相同的结果。
人,其实差不多的。
那些长期经历失败,在童年中有过诸多不愉快经历的人,往往会被沉锚效应所影响,第一直觉告诉自己掌控不了局面,容易陷入在沮丧的状态之中。
而那些有过成功体验,自小就养成了优秀习惯的人,也更具备对付各种磨难和挫折的应变能力。
塞利格曼效应带给我的思考是,你完成了某个阶段性的任务,给自己一些反馈,一个小小的礼物也好,一场具有仪式感的旅行也罢,接着再去完成下一个阶段的任务,你会变得更自信。相反,在一条看不到边际的长路上漫漫游走,不去接收任何信号,没有多少人能够单凭毅力走下去。
一个人做任何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都是需要去给自己正向反馈的。
大多数能为一个目标不断坚持努力的人,通常并非是在意志力层面上有过人之处,而是懂得如何去切割分解任务,在适当的时机给自己一些信号来「鼓励和相信自己」。这也是关于坚持的小秘密。
文章来源:改变自己
水平测试,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智狼邦官方微信